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要论内容
“软腐败”困局,应该如何解

【信息时间: 2015-11-16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为官“软腐败”,为何频发生?有的人是怕犯错不敢为,有的人是没能力不能为,有的人是太懒了不去为。原因种种,总开关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思想上出了问题。

迷失方向的羔羊,找不到回家的路。思想迷失的官员,又该如何解开“软腐败”的困局?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中纪委驻国家铁路局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局局长习骅

“硬腐败”和“软腐败”早已有之,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贪是主要矛盾,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懒庸散”。十八大后中央强力反腐,贪的存量和增量剧降,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懒庸散”的问题,但实际上是向前走了一大步,所以不能把“软腐败”记在反腐败的账上。

“硬腐败”惹人恨,“软腐败”亦难治,必须在“治本”上下功夫。最大的“本”可能就是人的认识、人的精神。毛主席有一句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深刻的话,“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话值得每个人思考领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员干部除了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义务之外,我觉得至少需要有以下三点精神:

  一是契约精神。入党是自愿的,当领导也不是被迫的。入了党、拿了干部的薪水,就完成了合约过程,享受相应的权利,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拿着那份薪水不干事,不仅仅缺乏道义和诚信,实际上还违反了合约,不要说是国家公务人员,任何行业从业人员都不能这样做。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守信用,孔子都觉得没法评价了,他还有什么价值呢?

二是施与精神。我们都认同施与是有福的、快乐的,因为施与不是牺牲,而是获得,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老年人即使身体不好,仍然会帮助子女带孙子,因为他在付出的同时获得了巨大的精神满足感。党员干部为了人民福祉全心全意地做出贡献,为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从而受到人们的尊敬,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其他人很难体验到的,享受奉献换来的精神收益是一种高尚的情趣,这样的人是高尚的人。

三是民族精神。自1840年以来,追求国富民强、民族复兴,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夙愿和伟大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复兴的前途前所未有地清晰起来,这种机会百年不遇,这一代将有幸看到一百多年的民族复兴的夙愿成为现实,未来的人们将会羡慕我们这一代人。做一个奋发进取廉洁有为的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人生才能辉煌起来,人生的价值才有所附丽。国家和个人的利益得到统一,有比这更幸运的吗?还能甘于无所事事吗?

总之,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同官员的个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解决“软腐败”同消除“硬腐败”一样,都需要标本兼治,而最大的“本”是人的思想认识。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人必须有点精神。“精神”是一种境界,一种自我超越,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节。

  国无精神不强,人无精神不立。

应该有罚也有奖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吴海红

追问千遍,不如问责到人。今年8月、9月,国务院大督查问题处置结果公布。全国24个省(区、市)308名干部,因懒政怠政、失职渎职等不作为问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个别违法者受到刑事处理。严格督查、严肃问责,让身陷“软腐败”者无立足之地,让“太平官”混不下去。

  廉洁政治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廉政建设目标。廉洁不仅是用权上干干净净,不谋私利,同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廉而有为、廉而有能的要求。公共权力产生和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在其位谋其政是对公共权力行使者的基本要求。如果占据一定职位,碌碌无为、消极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是对权力资源的浪费,也是对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

我认为根治“软腐败”,需要做到三个层面:

一是要注意抓早抓小抓苗头,对“软腐败”的“小毛病”,要防微杜渐,督促干部多干事、干成事。

二是要加大问责力度,倒逼干部廉洁从政、奋发有为。其实应该有罚也有奖,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对一心为公敢于干事的,即使出现失误也要给予适当包容,使他们卸下包袱、轻装上阵;选拔重用作风实、力度大、成效好的干部,同时及时问责不作为、慢作为、不敢担当的干部,加大惩治力度,形成正确导向。

三是制定能调动各层次、各年龄段干部积极性的措施,使广大公务员都有奔头,从上到下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对此,从长远来看,还是要改革我国的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包括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公务员职业化发展制度、薪酬福利制度等。

要根治“软腐败”绝非易事,这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法律规范,防止各种形式的权力滥用和寻租。当前八项规定和反“四风”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进一步细化,并长期坚持,在此基础上,加强公务员的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以使硬性约束逐渐内化为国家公务人员的自觉行为准则。

  把那些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要重用既清廉又肯干的干部,以此作为政治导向,在党内营造风清气正,积极有为的政治风尚。

    修官德要谨守“三字诀”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    

如果谈到古代官员会发现,他们应对“软腐败”,就是两个字——官德。官德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字——清、慎、勤。

清,是指做官要清廉;慎,是慎重用权;勤,是勤勉和作为。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缺少官德的概念,以前只是笼统地讲“为人民服务”,但今天,“软腐败”风气渐起,我想我们还是应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里面优秀的官德。

事实上,很多官员出问题,不是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德行上。从历史上看,官德水平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政权的兴衰成败。官德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官德影响民德,影响社会风气。官德水准提高了,群众的道德水准随之也会提高,社会风气得以净化,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也得以提升。官德良好,社会才能风清气正;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德不良,上行下效,殃及整个社会。然而,政治生态一旦被破坏,其影响极可能就是毁灭性的。有些干部被不健康的官场生态所牵绊,身心疲惫。

更好的树立官德是解决“软腐败”的办法之一。目前,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推行八项规定、  反“四风”等举措,重拳反腐,最近又推出《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这些都对公权力腐败,乃至“软腐败”构成了雷霆万钧般的威慑。但针对防不胜防的“软腐败”,仅靠一时的急风暴雨还是不行的,需要触及灵魂的观念革命,需要长效的制度坚守。此外,应该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和广度,让一切腐败,包括软腐败,在阳光下无处藏身。

党员干部在严格约束下为官用权,正是回归本来的作风“新常态”。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习惯在监督下用权,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自觉接受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不断增强免疫力。

  政通,方有人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虽不能直接产出真金白银,却能为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可以逐步形成一个“意识-规范-习惯-道德”的逻辑链条,使“从政之德”建设步入良性轨道。这对于整治为官不为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正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有力保证。

来源: 解放日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