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日前往南京市浦口区参观了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纪念馆。印象最深的,当属“品重柱石”四个大字。他当工会领导人,严以律己,公私分明,账目清楚,从不乱花一分钱,深得群众信赖。四十岁生日时,工人们自发地送给他一块书有“品重柱石”的红匾。他十分看重这四个字,被捕后还把“品重柱石”刻在囚室的墙壁上,以激励狱友和自己。
今天看来,正因为注重一点一点修为积累,“从不乱花工会一分钱”,王荷波铸就了“品重柱石”的丰碑。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严和实是一件一件事情、一点一点修为积累起来的,必须落细落小,多积尺寸之功,经常防微杜渐”。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就是从“一个节日、一盒月饼、一张贺卡”抓起,扭住一件一件事情不放,锲而不舍、一抓到底,善做善成,积小胜为大胜,使作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落细落小”,上到治党“方略”,下至个人“修为”,道理相通。就党员干部而言,修身律己,就是要注重至微至显,从点滴做起。如果连“不准公款吃喝”、“不准公车私用”、“不准用公款购买月饼送礼”这样最基本的纪律规矩都守不住,又如何能守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慎独慎微、防微杜渐,有时就在“一事”、“一念”、“一步”、“一坎”,就看你的心往哪儿放,脚往哪儿迈。对了,就会积“尺寸之功”;错了,也会成“尺寸之过”。而千秋功业可能始于“尺寸之功”,千古罪人也可能始于“尺寸之过”。
周恩来总理就曾明确提出,“领导者切勿轻视自己的作用和影响,要戒慎恐惧地工作”,并在严以律己上一丝不苟,从最细微之处做起。1957年,他陪前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到杭州,正值新茶上市,他关照送伏罗希洛夫两斤茶叶,并坚持要自己付钱,说:“以我名义送的茶叶,钱一定要我自己付,不能由公家报销。”也许有人感到,不就两斤茶叶、一点土特产嘛,“太过认真了”。但世界上的事不就是“最怕认真吗”?落细落小、严以律己,更要讲“认真”二字。只有如此“事事坚持、处处上心”,才能修为到家,在天天面对要求中,“随时准备坚持真理”。
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做出了榜样。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领导干部下基层,走时都要交住宿费和伙食费。交了几块钱、多少斤粮票清清楚楚,回来后贴上付钱的发票,才能报销领“出差补助”。多少年过去了,不但这个传统丢得差不多了,而且演变成吃饭不交钱了。花钱吃饭天经地义,哪儿也没有吃饭不花钱这一条。媒体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去兰考调研,就“自己交了伙食费”。总书记尚且能落细落小,从一件一件事情做起,党员干部又何当不为呢?(完颜平)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