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一些腐败窝案串案中,“网络化”的格局越来越有所显现。与此同时,政商之间、体制内外,总有那么一些人,在腐败人际网的中枢位置扮演着掮客的角色。除极少数欲望膨胀、自我堕落的情况外,落马官员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被这些掮客所围猎俘获,一着不慎坠入网中,就会被缠绕捆紧、难以脱身。为什么这种掮客的角色能吃得开?他们是怎样织网运作的?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应对依旧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将有所裨益。
蜘蛛织网,只为猎食。掮客之所以要费尽心思构建并维护腐败关系网,是为了将自己所谓的“人脉资源”整合盘活,为自身谋利发挥最大效用。只要形成了系统和网络,供给与需求的对接、信息和要素的流动都会更有效率。对于掮客而言,构建腐败网络并充当中枢协调者,能够充分利用腐败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更便捷迅速地实现资源腾挪,从而强化与各方官员的联系。掮客在协调穿梭之时,拆东墙补西墙、帮南家找北家,往往能空手套白狼,凭关系赚大钱。与此同时,一个腐败网络一旦形成,就会开始自行演化、自行运作。网中之人尤其是枢纽角色,就能够“以资源引资源、凭人脉扩人脉”。
有人认为,掮客有市场,问题在土壤。之所以有一些腐败掮客能“吃得开”,主要是制度和文化在起作用。例如,政府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分配权力太大,一把手的决策权过重,商人想要赚钱就只能“围着领导转”。再如,我国是几千年的人情社会,拉帮结派的陋习有其生存空间。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只抓住了现象表面,未触及问题本质。因为很难解释:为什么在一些政府权力分散、人情文化更为淡薄的国家里,掮客现象却更为严重,甚至演变成了专门的“政治游说市场”。
掮客吃得开,关键在人心。归根结底,腐败网络的形成一方面靠掮客的张罗,一方面靠干部的参与。掮客在商言商,自然是怎么做有利可图就怎么去做。身为公务人员的领导干部则不然,他们只要不参与,“网络”就形成不起来。所以,问题真正的关键还在于干部。深入考究那些愿意参与腐败网络、“混圈子”的官员,其心理动因主要有两条:经济上有失衡之心,认为同样是辛苦工作,收入却远远比那些得益于权力寻租的商人要少,理应在经济上获得一点“回馈”;二是在政治上想走仕途的捷径,希望通过“混官商圈子”来结识一些“金主财阀”、扩展自身的“活动能力”、获取更多的“组织外援助”,甚至攀附“政治山头”,等等。产生上述心理的党员干部,在面对一个能满足它所有钱权美梦的圈子时,难免不会心猿意马,难免会在掮客伸出的橄榄枝前迈不开步子。殊不知,一旦参与这样的圈子,就是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的开始。
斩断官员与掮客沆瀣一气的念头就是要改变心理预期。一方面要加强组织工作,让党员干部有困难找组织、有想法找组织,把心始终安放在党组织,不去参加非组织政治活动。一方面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强监督执纪、防控风险节点,从党员干部有苗头、有倾向时就猛击一掌、大喝一声,让党员干部时刻警醒:跟掮客搞在一起,暂时可能得到利益,最终却是失去一切。(杨诗哲)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