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要论内容
多些“岩石”干部培育好政治生态

【信息时间: 2017-04-12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一位老干部的角色颇为引人注目。剧中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的父亲陈岩石,曾任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这位老干部在退休后,把单位分的房改房卖了,把卖房的钱捐了,与老伴自费住进养老院。他坚持原则,刚正不阿,总是帮群众将举报线索转给有关部门,久而久之被称为“第二检察院”。

  但这位老干部却被当地官场视为“异类”,意见纷纷。借人物对白,该剧描绘出这位老干部引发“官愤”的原因:捐卖房款住养老院,显得他人“矮了”;总是“为民请命”,退下来了“不甘寂寞”,因为“收了利益方的好处要为之吆喝”;停留在司局级多年,始终未能提到副省级就退休了,“心中有怨气也可以理解”。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对这位老干部的种种评价揣测,正印证了“以己度人”的可怕。自己在乎权位职级,便认为没提拔到位的一定有怨气;自己看重福利待遇,就认为放弃福利待遇的是“异类”;自己不敢承担、情怀匮乏,就觉得为民请命的是“做作”,甚至认为其吆喝是因为“收了好处”。

  究其根源,抱着一样庸常想法和价值取向的人多了,坚持信念原则高标准的人就会显得格外突兀,甚至成为“异类”。横看成岭侧成峰,原本简单纯粹的刚正言行,就会被解读出种种负面意味。之所以会庸者见庸、俗者见俗,是因为仁者和智者少了,事物中的仁与智难以被发现。说得再直白些,就是风向标变了,多数人“不相信了”。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这句大学毕业典礼致辞上的话屡屡刷屏,道出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重要性。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能够摆正思想言行的标杆,明晰是非曲直的界限,使公权力行使者形成稳定的内心预期、高尚的价值判断。人的想法往往受身处的环境形塑,行为常常受多数同伴左右。公职人员,尤其受整个地区和部门的政治生态影响。这种影响的机理在于潜移默化,在于自我对比,在于从善如流。

  人们选择相信还是不相信,既受政治生态的影响,也决定着政治生态的优劣。因此,政治生态和思想言行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与这位老干部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剧中还有一位出逃美国的贪腐官员丁义珍。这名贪腐官员,自己既收受贿赂,又介绍不法商人给剧中国家某部委的“2亿处长”行贿,可谓是权钱交易的掮客。每一个清正廉明的正面典型、每一个贪污腐败的负面典型,都影响着大多数公职人员的心理阈值。

  剧中人是局中人,而局中人却不止于剧中人。在电视荧屏对面、电视剧之外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局中人。文艺作品根源于现实生活。这位老干部名为“岩石”,做到了人如其名。希望现实的政治生活中,能多一些坚如岩石的好干部,涵养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