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邝士元
出版单位: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3-12-01
图书简介
经世致用,是中国知识分子为学的优良传统。它远溯于孔子之后,继春秋之末,成熟于明清时期,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其以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作者从这一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国历代以来,经济、政治、军事、交通等各方面的发展。经济方面,其重点在讨论有关田土税制与商业经济等;政治方面,重点在讨论有关中央、地方政制,科举教育与监察行政得失;军事方面,重点在于历代军事体制得失的检讨;至于交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了重点之分析,并综合新旧史料,作详细讨论。
本书目录
中国经世史
目 录
第一章 历代田土税制得失
第一节 井田制度存在问题与兴废
第二节 晋代的户调制
第三节 北魏均田制的创设与得失
第四节 隋代均田制得失
第五节 唐均田制之推行
第六节 隋代之税率(租役调)
第七节 唐代之税制(租庸调)
第八节 两税制的施行及其得失
第九节 明代鱼鳞册及其兴废
第十节 明代黄册制度之得失
第十一节 一条鞭法与得失
第十二节 租庸调与两税法之比较
第十三节 租庸调与一条鞭法的比较
第十四节 两税制与一条鞭法之比较
第二章 历代经济与商业的发展
第一节 秦汉时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第二节 唐宋市舶司的设置与影响
第三节 宋代交子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宋代的对外贸易
第五节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
第三章 秦汉隋唐中央行政的得失
第一节 秦汉宰相制度得失及其比较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得失
第三节 隋唐中央政制与厘革
第四节 唐代三省制得失的分析
第五节 汉唐宰相制度之比较
第四章 宋元明清中央行政的得失
第一节 宋代相权的分析
第二节 两宋宰相制度之比较
第三节 元代中书省的设置
第四节 明清内阁组织及其实权的行使
第五节 宋元明三代相制比较
第六节 清代军机处之设置与得失
第七节 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置与职掌
第五章 汉魏南北朝隋唐地方行政得失
第一节 汉代郡国制及其得失
第二节 汉代地方行政得失及其影响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地方混乱及其影响
第四节 隋唐之地方改制与厘革
第五节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得失
第六节 汉唐地方政制比较
第六章 宋元明清地方改制得失比较
第一节 宋代地方制度得失
第二节 元代行中书省的设置及其作用
第三节 明清地方政治制度得失
第四节 唐宋明清地方政制之比较
第七章 秦汉隋唐宋明监察制度
第一节 秦汉监察制度之得失
第二节 秦汉监察制度比较
第三节 汉刺史由监察演变为州牧的原因与影响
第四节 隋唐时代之御史台
第五节 宋代监察制与御史台
第六节 唐宋监察制度之比较
第七节 明代监察制度得失
第八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兵制
第一节 秦汉兵制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兵制
第三节 府兵制之成立及其得失
第四节 彍骑的成立与府兵
第五节 唐代边区的军事组织
第九章 宋元明清兵制
第一节 宋代国运与兵制
第二节 宋代保甲的兴废与影响
第三节 元代兵制得失与影响
第四节 明代的国运与卫所制
第五节 明卫所制与唐府兵制之比较
第六节 清代的兵制
第十章 汉魏南北朝隋唐选士制度
第一节 汉代教育
第二节 汉代郡国察举制及其得失
第三节 东汉左雄对选举的改革
第四节 九品官人法之创设及其得失
第五节 隋唐科举的沿革与内容
第六节 唐代科举之得失与影响
第十一章 宋代至清代的科举与教育
第一节 宋代科举得失与影响
第二节 唐宋科举之比较
第三节 宋代书院盛衰与影响
第四节 明代的考试制度
第五节 宋元明科举比较
第六节 明清八股取士的形式与得失
第七节 明清科举制度之比较
第十二章 中西交通与政治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张骞通西域的收获与影响
第二节 大月氏与中西文化沟通的关系
第三节 东汉班超父子经营西域
第四节 唐平突厥引致迁徙与影响
第五节 蒙古西征对中西交通文化之影响
第六节 元代邮驿对中国与欧亚交通之贡献
第七节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与影响
第十三章 中西交通与商业之路
第一节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
第二节 唐代广州对海外的交通
第三节 香药之路与中西交通
第四节 白银之路与中西交通
第十四章 历代重要都邑沿革
第一节 长安与洛阳的地理沿革
第二节 邺下与晋阳的地理沿革
第三节 开封与苏杭的地理沿革
第四节 泉州与广州的地理沿革
第五节 金陵与北京的地理沿革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