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袁行霈等
出版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4-01
图书简介
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突现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本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本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内容选摘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正是黄河和长江这两条横贯中华大地的河流,哺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个主要的发源地之外,还有许多文明的遗存散布在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中华文明是多元的,但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不是多元文明互相灭绝,而是互相整合。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多元一体的格局最晚在西周就建立起来了。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被打破。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