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风易渐,淳化难归。”净化政治生态同修复自然生态一样,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
——2016年1月12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浇风易渐,淳化难归
【出处】(唐)王勃《上刘右相书》
【释义】浮薄的风气容易蔓延,淳厚的风尚难以回归。
【阐释】
古人认为风俗的淳薄,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因而对风俗十分重视。王勃在《上刘右相书》中提出“浇风易渐,淳化难归”,意在提醒世人,对浮薄的风尚应防微杜渐,在轻靡之风刚开始时就将其刹住,使“浇风”无立足之地,这样才能保持住良好的风俗。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所著《日知录·廉耻》中也提出:“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顾炎武将风俗看成天下大事,并非凭空推论,而是有历史依据的。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比较发达的朝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奢靡之风大兴的时期。由于经济繁荣、吏治宽容,再加上社会趋从心理的推动,奢靡之风在北宋初年即露端倪。北宋僧人文莹在其所著《湘山野录》中记载:宋太宗淳化三年,饶州通判白稹因朋友来访,无奈囊中羞涩,不得已只好向朋友丁谓借500文钱,用于招待吃饭。宋代770文约为一贯,能供五口之家买一个月的大米,一顿饭就吃去500文,在当时够奢侈了。
北宋中期以后,这种奢靡之风在全国兴起,上至官员,下到平民,无不以竞奢为荣。欧阳修在《训俭示康》中也提到:“近岁风俗尤为侈靡。”侈靡到什么程度?官宦人家如果招待朋友,常常事先准备几个月,才敢发请柬。都准备什么呢?按宫内酿酒之法酿造的美酒,从远方运来的珍贵奇异水果和菜肴,还有摆满一桌子的食具。当时人人竞相攀比,如果不这样做,“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所以“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到了北宋后期,奢靡之风愈演愈烈而不可遏制。史载宋徽宗时期,权相蔡京请同僚吃饭,单单一道蟹黄馒头就花去“钱一千三百余缗”,缗(mín)是串铜钱的绳子,1000文为一缗,任你有万贯家财,也经不住几顿这样的吃喝,长此以往,必致贪墨风行。这种奢靡之风虽然也引起了当政者的警觉,并屡下禁令予以矫治,但却因积习太久,朝廷已经难以挽回,风俗败坏也成为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宋灭亡之后,南迁的官员反而把这种奢靡之风又带到了新的都城杭州。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杭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又说:“杭城风俗,侈靡相尚。”有这样奢靡风俗的国家,你还能指望其挥师收复失地、北定中原吗?正如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所言:“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也只是苟安了一个多世纪,最终亡于蒙古人之手。
王安石曾说:“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宋亡的例子也足以说明,风俗的确关乎国家命运。当前,我们常说,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千头万绪,先从哪里抓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智慧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个国家如果官风政风不正,世风民俗必颓,世风民俗一颓,衰亡也就不可避免。相反,如果政治清明,世风民俗将会淳厚,国家也就容易治理。所以治党务先淳党风。
明代吕坤在其《呻吟语》中就曾指出:“变民风易,变士风难;变士风易,变仕风难;仕风变,天下治。”移风易俗并不是件易事,需要一个渐变的过程,良好风气的形成绝不能冀一时之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四风”现象在党内得到遏制,党风正则政风清、民风淳,社会上铺张浪费的现象也大为收敛。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四风”具有顽固性,整治不正之风,净化政治生态,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需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万事贵于恒义,弥久则功弥大”,风清气爽的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需要全社会同心协力,打一场根除不正之风的持久战。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