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言警句内容
廉言警句: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信息时间: 2016-05-09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人的思想和作风有了毛病,也必须抓紧治。如果讳疾忌医,就可能小病拖成大病,由病在表皮发展到病入膏肓,最终无药可治,正所谓“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2013年6月1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摘自《习近平用典》)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出处】(宋)范晔《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

  【释义】问题刚刚露出端倪的时候容易防范禁止,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难以挽回局面了。意在强调做事要看清趋势,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阐释】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商纣王刚开始使用象牙做成的筷子时,他的叔父箕子就预测商纣王会导致亡国。箕子推论道:他用象牙筷子,一定会搭配玉石做成的酒杯;用了玉杯,就会想把各地的珍奇宝物都占为己有,奢侈的车马宫殿也渐渐由此兴起,到那时就无法挽救了。箕子屡次进谏,可是纣王根本不听,还逼走微子、剖杀比干。结果真如箕子所料,纣王骄奢淫逸、积重难返,最后被天下人唾弃,遭武王讨伐,赴火而亡。

  《群书治要·尸子》中讲道:“祸之始也易除,其除之,不可者避之;及其成也,欲除之不可,欲避之不可。”就像树木刚开始生长时,只需除根就能拔掉,等到长成参天的乔木后,就很难砍倒了。火焰刚刚点燃时容易扑灭,等到火势大时,就很难扑灭了。这是提醒我们,当不良开端露出苗头时就要加以制止,做到防微杜渐。

  商朝的太甲继位之初不能像先王那样兢兢业业、勤政爱民,四朝元老伊尹就将他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让他追思祖先的德行、反省自己的过失,史称“伊尹放太甲”。3年后,太甲终于悔过自新、痛改前非,向伊尹跪拜,并说:过去我违背了您的教导,不能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今后要依仗您的匡正,亡羊补牢。伊尹于是还政给他。太甲有政治经验丰富、道德高尚的伊尹辅佐,能够尽早反省自己的错误,才没有一错再错,经过这件事,他重新修德安民,使百姓安宁、诸侯归顺。

  “君子之德风”,治理者有什么样的作风,下级、百姓就会跟着效仿,所以作风上的任何偏差往往会成为巨大的隐患。春秋时期的楚灵王喜欢细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他的妃子、臣子、百姓为了把自己的腰变细都不吃东西,很快就有人饿死,活着的人也没有力气为国效力,国家不久就灭亡了。正如唐太宗所说:“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治国者的作风、偏好,会形成巨大的蝴蝶效应。问题仅发生在个别人身上时还容易纠正,如果形成大范围的气候,就如台风过境,局面就不好控制了。

  古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通过“礼”起到“禁微”的作用。礼的精神实质是“毋不敬”,即通过培养对一切人、事、物的恭敬态度,达到“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民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尸子》中对礼仪道德教化“禁于未然”的效果做了生动的比喻:如果你们家的房屋着火了,有人赶来帮你把火扑灭,你一定会对他感恩戴德;而年老的人、有经验的人则会很早提醒你,要把墙的缝隙涂好,要谨慎地做好烟囱,使你没有失火的忧患。同理,如果你现在被抓进了牢狱,有人救你免于牢狱之灾,你们家三族之人都会对他感恩戴德,但是,圣贤人教导你“仁义慈悌”的道理,你只要依教奉行,终身都不会有牢狱之灾。管子说:“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这些都是历史的智慧,也是在告诉我们,从事情的量变阶段就入手矫正,才不会酿成不可救药的后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当前,中共中央出台的《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不仅划出了“禁微”的底线,还明确了道德的高标准,党员干部应当严格对照,自我反省,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权力,才不致利令智昏,导致“立名于一世,失之仅顷刻”的悲剧。

  (作者:秦芳,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课题组)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