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有村干部拿了回扣啦?”不久前,在“廉情监督接待日”里,村民老杨心急火燎地跑来向我反映情况。原来,他家打算在村会所自办酒席,却被告知不能使用自家碗筷,只能使用一次性碗筷,这一下子得增加两、三千元支出。老杨“严重怀疑”有村干部拿了商人的好处。
我是永乐村的一名“廉情监督员”。去年,南翔镇纪委为了完善村居监督网络覆盖,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在各村居选聘了一批熟悉属地情况具有公信力的同志开展廉情监督。成为监督员以来,我定期走访、接待群众,收集社情民情,并对干部作风、民生举措落实等情况开展监督,也会列席村里的一些重要会议。
“你别急,我来把事情问清楚。”听了老杨的话,我立即找到会所管理人员和相关村干部了解情况,没想到他们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连摆着手说“没这回事”,还特地拿出相关文件,从头到尾翻了个遍,证明从来没有所谓的“禁用要求”。
到底是谁传的“假消息”?我们找到了负责和老杨具体沟通的工作人员,这才发现了问题所在:近期镇职能部门为了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提倡农村自办酒席使用一次性碗筷。这位工作人员上门告知时没找到老杨本人,就请老杨父亲转告,但这边没说清楚,那边又没听清楚,结果弄出误会来。
虽说是误会,但我还是立即向村干部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意见,百姓无小事,一定要把民生措施和要求讲清楚、说明白,这样才能真正保障他们的利益。老杨听了我的说明后也消了气,还表示愿意响应倡导,在酒席上使用一次性碗筷。
无独有偶。一天,我听得村委会那边有人大声争论,便立即上前询问。
“廉情监督员来得正好!”村民老赵立即上前拉住我,说近两个月他和其他几户村民的水费突然大涨,但用水量却和过去差不多,于是找到负责用水统计的村干部老张讨说法。“这不能瞎说,我肯定没算错!”老张一脸委屈。双方说着说着,话里就有了“火药味”。
“和群众沟通要有耐心,咱们先把问题的原因查清楚。”我请老张把相关抄录数据拿了出来,陪着他重新计算。结果发现老张并没有算错水费,也不存在“揩油”的可能。接着,村干部们对水管进行了排查,发现最近天气较冷,加上管道老化,老赵他们几户人家的分水管上出现了漏水点。发现问题后,漏水点很快被相关单位修复了。我又督促村委与自来水公司协商新管道的排布方案,彻底解决掉这个后顾之忧,并持续跟踪监督进程。
“廉情监督员”活跃在田间地头、小巷弄堂,守护的看似“鸡毛蒜皮”,实则是群众的切身利益。接下来,我会继续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配合镇纪委把基层干部作风盯紧,让重要制度和民生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通畅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