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既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政治监督是督促全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举措,要在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更大功夫。
因此,我将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作为主题,以调研破题谋策,探索完善有效路径,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为嘉定区争当高质量发展标杆,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保驾护航。
近期,我以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为切口,实地走访外冈镇葛隆村,通过与村民、镇村干部座谈交流、问卷调研等方式,了解乡村振兴各项任务推进力度、效度以及群众的感受度、满意度,总结评估区纪委监委在乡村振兴领域政治监督的方式方法与成果成效,以调研进一步答好政治监督的“初心”三问。
一问:一切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谁?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放在“六个必须坚持”的首位。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
在与葛隆村村民座谈交流中,我深切感受到群众对集中居住、组团式翻建等农村建设行动关注度很高,在建房补贴发放、村级集体经济效益等涉及切身利益的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和诉求,这意味着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必须把惠民生、顺民意的事办好办实,才能抓住“民心”。因此,哪里有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政治监督就要往哪里去,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政策落实的始终。
二问:政策执行过程中,老百姓的感受度怎么样?
近年来,葛隆村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组团式更新村民住房。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在与村民的座谈中也了解到一些问题情况。
例如,针对高压线下翻建房屋的审批权限,村民了解的工作口径与镇村干部掌握的政策要求存在较大出入。无论是理解偏差还是执行偏差,深究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本质,根子上反映出的是“只唯上不唯下”的错误观念。基层干部面对群众诉求,要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地只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要有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敢啃“硬骨头”的担当精神,把政策讲清讲透,把诉求落细落实。
这也启发我们在政治监督中要以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作为鲜明导向,看重点任务、重点举措、重要政策、重要要求贯彻得怎么样,看属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有没有担当起来,重点就是要看群众的急难愁盼是否解决到位,发展的成果成效是否共享。同时,也要在鼓励干部担当作为方面强化制度供给,鼓励基层干部卸下包袱主动作为,牢固树立新时代符合最广大群众利益的政绩观权力观。
三问:政治监督要走好群众路线,有哪些方式方法?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政治监督要走好群众路线,必须做到问需、问计、问效于民,具体包括“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下看上,把问题找精找准。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契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了解掌握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诉求希望,以下看上反观职能部门和属地街镇政策落实是否精准、举措是否完备、作风是否过硬,确保决策更加科学、落地更见成效。例如,前期,区纪委监委与区城运中心建立了12345热线工单“联审联报”机制,深入查找重复不办、承诺未兑现等问题工单背后的责任作风问题。后续,我们将围绕突出舆情等领域持续延伸监督触角,确保监督靶向精准。
二是坚持以点带面,把整改落细落实。此次调研中发现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人居环境精细化管理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滞后等问题,有些是个性问题,有些是共性问题,我们将纳入政治监督重点内容,结合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镇举一反三,抓好整改落实,让小切口发挥大作用。
三是坚持数字赋能,把成效做优做特。深化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技术,持续为政治监督赋能增效,例如针对乡村熟人社会监督难等问题,我们先后以华亭镇、新成路街道为试点,开发“基层干部小微权力信息化监督平台”,将村“两委”干部、镇科级干部本人及亲属信息与“小微权力”运行信息(包括集体资产资源租赁、农业补贴、工程项目等8大类29小类)进行碰撞分析,智能查找分析村居小微权力运行中的可能存在的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廉洁风险。截至目前,平台共录入村居“两委”干部、街镇科级干部及其亲属23000余人,导入监督项目信息33万余条,下一步我们将在完善平台建设和增强数据分析能力上下更大功夫。
本阶段的调研以走访基层镇村为主,接下来我将带着调研中的问题思考,实地走访承担区内重大任务的相关单位;调研兄弟区及外省市,学习汲取经验做法,进一步探索思考做细做实政治监督的有效路径,以见人见事见效的政治监督,厚植党的执政基础,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上海嘉定